央企、地方国企、民企债务违约纷纷曝雷,这个“残局”怎么解?

2018-05-28 213 0

  违约潮连锁反应下,低评级债券被严重波及,近期又有几只债券暴露出信用风险端倪。从2017年12月,中城建第一个爆发债务危机《狼来了!第一个被干掉的会是中城建吗?》,当时通哥就提醒大家,要注意违约潮的连锁反应。如今看来,该来的迟早还是都会来,想挡都挡不住!这不2018年就纷纷来了:
  2018年1月25日
  由于拿不到融资经营陷入绝境的创业明星茅侃侃心灰意冷,在北京的家里开煤气自杀;
  2018年1月30日
  浙江金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建灿在五星级酒店纵身一跃,留下濒临破产的上市公司,以及高达98.99亿元的债务;
  2018年5月2日
  同为浙江系上市公司的盾安集团被爆违约,债务共计450亿元。据媒体报道,盾安集团就是因为一只融资规模只有12亿元的债务发行失败,而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满盘皆输。
  2018年5月22日
  而隶属于四川省国资委的川煤集团于再曝违约,其公告称,“12川煤炭MTN1”应于2017年5月15日兑付本息5.297亿元,因现金流紧张,发行人仅兑付了当期利息0.297亿元,未能按期足额兑付本金5亿元。
  尽管2017年扭亏为盈,但川煤集团一季度财务状况再次不容乐观,2018年一季度营业利润0.17亿元、利润总额0.34亿元、归母净利润0.28亿元,同比下降48.99%、16.45%、 46.25%。2千多万的利息都一再难以偿付,可见其现金流紧张程度。2018年1季度末,川煤现金流净增加额为-4.95亿元,流动性十分紧张。
  越违约融资越难,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而目前的川煤集团就深受其苦,已经没机构敢借钱给川煤了。截止目前,川煤集团自2016年以来已有6次违约,违约金额高达45亿元。
  短短几个月,频频爆出违约,而这只是冰山一角。在2018年开始到现在,据统计全国有16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公司包括川煤集团、大连机床、丹东港、亿阳集团、中城建、神雾环保、富贵鸟、春和集团、中安消等9家公司,涉及金额高逾130亿元。比起往年,速度密集到令人惊悚。
  除此之外,备受宠爱的国企也未能幸免,*ST华泽、华信国际、荣华实业、红阳能源、大连控股、天业股份、恒康医疗、顺威股份、天泽信息、华东数控、全新好、凯瑞德、珠海中富、盈方微、中科云网等多家企业中枪。
一、为何进入2018年以来信用违约事件增多?
内部因素
  随着去杠杆的深入和强监管的持续施压,信用扩张期遗留下的泡沫被积压刺穿,进入信用收缩期高息融资自身造血能力差的企业再融资难度急剧上升,流动性危机出现,偿债能力迅速恶化,债券到期后企业违约随之发生。
  总体来看,近两年尤其是今年以来,新增违约主体以低评级、资质差、对外界融资依赖性强的民企、央企边缘子公司、地方国企、城投平台为主,同时在信用收缩期内,这些企业的再融资压力进一步加大。数据显示,公司债、城投、房地产整体到期和回售规模仍维持高位。其中,公司债整体到期和回售规模超过1.06万亿。城投债到期、付息和回售规模总计1.65万亿,房地产达4812亿
外部因素
  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深度调整阶段,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势头受阻,使得我国企业的外需市场增长困难。
  内外交加的困局,导致出现了一个高危现象,那就是违约潮进程似乎朝着更加糟糕的方向发展。据统计,截止2018年5月23日,已经有23只债券出现实质性违约,共涉及11家违约主体,合计金额超180亿。而去年同期违约主体只有2家,全年也仅为8家。
二、今年出现债务危机的企业有什么特点?
  对于为什么出现大面积的债务违约,上面已经说了一部分的原因。而这里还有一部分需要大家注意的,那就是今年的债务违约主体和2016年上半年的有着截然不同。2016年,中国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主要集中在“国企”。而今年债务违约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
  2016年,债务违约主体有东北特钢、广西有色等,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2018年,债务违约主体有盾安集团、神雾环保、中安消、凯迪生态、盛运环保,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
  为什么债务违约主体有着明显的不同?那是因为过去一年供给侧改革并没有给民营企业带来多少利好,但去杠杆背景下民企再融资环境又真切的在收紧,并且明显加剧了企业流动性压力。一方面,去杠杆导致货币收缩。社会融资总量压缩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融资变得更难。可以说目前企业今年新增融资还不够偿还存量债务利息,债务违约潮必然会出现。另一方面,融资环境全面收紧,民营企业其他的融资途径也被堵截。
  我们都知道,以前央企、国企都被称为“影子银行”,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的资金流向,一般有两个去:一是继续扩大产能,其中的一部分导致了当下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二是国有企业大量参与“影子银行”,把从银行拿到的低成本资金转而贷给借不到钱的企业(包括民企)。
  而如今在这种大环境下,央企、国企自身都资金紧张,哪里有资金转贷给其他企业呢,那民企自然而然是首先受到冲击的。而作为民企从“影子银行哪里借来的钱,如果不能及时归还,比如像上面说的那些出现债务危机的企业,那他们就可能连累央企、国企。所以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很多时候央企、国企债务违约的背后,是中小企业违约风险的传导。因为有些央企、国企过去一直扮演着“影子银行”的角色,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不良率攀升,中小企业违约风险累积,最终牵连至央企、国企的信用债违约。
  市场经济里,企业有生,就会有死。然而,很多企业往往生得热闹,却不能死得体面。
三、那么这个残局怎么破?
  1、期待有白衣骑士的出现
  此事早已有先例,那就是中信银行:
  2017年6月,中信银行与山东宏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提供200亿元授信;
2017年12月,中信银行与亿利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18年2月,中信银行与海航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提供200亿元授信;
2018年5月,中信银行与华夏幸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提供315亿授信;
  债券市场的老司机一定知道,在与中信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之前,前述各家企业分别经历了什么:宏桥被做空后股债双杀、亿利债券技术性违约、海航被传流动性紧张、华夏幸福最近不幸福。
  能够逆势公开支持或存问题企业,从这一个角度来来看,其市场化经营意识应该远超其他同行。其实我们很多民企最终走到困境或者陷入负面舆论漩涡,并非单纯由企业自身经营不善或战略失误引起,外在宏观环境的变化、政策调控的多变、现有金融市场的缺陷等等,多重因素在点线面的结合,也可能使得企业陷入暂时性的困境。
  但企业的资产并非一文不值,如宏桥的电解铝、海航的航线、华夏幸福的土地。有时候市场的一些负向反馈,会将企业越拖越深,直至成为僵尸企业。比如,这次东方园林发债失利,就被媒体热炒,所以我觉得很多时候媒体还是要客观公正的来看待这类问题,因为毕竟这是关乎企业的安危的。
  所以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能有信誉良好的金融机构为企业背书或者站台,对于资本市场恢复企业信心具有莫大的作用,在此我们需要给中信银行点赞。
  2、股份划转、交叉换股(互帮互助)
近日就有两家央企公布了其股份无偿划转的消息:
  中国交建:约4%国有股份将无偿划转
  中国交建公告,公司控股股东中交集团拟将其持有的公司各3.18亿股A股股份,分别划转给诚通金控和国新投资。此次划转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控人变更,诚通金控和国新投资将分别持有公司1.97%股份。
  中国电建:2%国有股份拟无偿划转给鞍钢集团
  中国电建公告,公司控股股东电建集团拟将所持公司3.06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无偿划转给鞍钢集团。此次无偿划转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或实控人变更。
  至于为什么中国电建选择鞍钢,主要还是电建与钢铁行业非常紧密的业务联系,因为中国电建是钢材等原材料的使用者。所以很多时候国企之间互相持股或交叉持股,是希望通过在股权层面上建立紧密联系,从而结成利益共同体。同一战线上的国企将在产业链上下游寻求协同效益,相互取长补短推动战略合作,并能实现产业结构层面的多元化经营,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效果。
  所以在当下中美贸易摩擦短期内难以缓和,而国内又在严控去产能的背景下,对于央企国企来说通过跨行业交叉持股,将直接带动彼此之间的业务增长,创造新的价值,而不仅是简单的财务投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持股格局,能加速推进去产能和国企改革进程。
  3、债转股
  债务违约将如何处置,也成为摆在监管者和投资人面前的难题。
  根据以往的经验,参考当年中钢集团的方案,其处置的路径就是进行债转股等债务重组。
  从宏观上看,债转股将是供给侧改革托底系统性信用风险不爆发的必要债务重组方案。从国际经验和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来看,"债转股"作为债务重组的一种手段,在各类债务违约后的后续处理中并不普遍,只是一个占比较小的方式。因为整体来说,债务违约或者债券违约仍然需要遵循市场化的处理原则。虽然美国等发达国家也会根据情况进行政府救助,但都会交给专门化的机构进行操作。
  具体到我国而言,目前市场上还明显缺少这类专业机构。虽然未来较长时间内国企债务违约及信用债市场上的债券兑付违约可能会越来越多,但仍需要以市场化规则为基础,政府只能适度干预进行综合处理,而不能大包大揽。所以整体来说,虽然"债转股"呼声高涨,但对于债券市场尚难言利好。所以在债券市场"踩雷"风险继续累积的背景下,"债转股"也不能成为投资者继续片面追求高收益的"护身符"。
  4、兼并
  对于普通中小型企业适用,对于国企央企不怎么适用。因为央企、国企一般都是特大型企业,很难被兼并。比如当时陷入7只债券连环违约的特钢企业也曾提出一个引入战略投资人的方案,但至今没能公布任何意向机构。“因为新的投资人首先要拿出钱来处理违约,或者为银行提供流动性进行担保,哪个钢铁企业愿意?”
  5、靠政府出手干预/破产清算
  债券风险其实每年都有,但是以前地方政府倾向于通过行政手段,或者非市场化的手段来化解这种债务风险。因为一方面是考虑地方形象影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比较快的情况下,往往就比较积极主动的干预这个事情。但是现在地方政府财政自身都债务累累无法自拔,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自去年以来地方政府就比较倾向于市场化的方式来处理风险。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即使对于某些国企地方政府想出面找地方金融办、主贷银行、承销商等做协调,那也得看你这个企业值不值得救。如果仅仅是流动性问题或者事件性因素,企业仍具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那相关金融机构还是可能会投放资金的。如果违约企业确定难有存活下去的机会的话,一般就难以得到救助了。如果没人愿意出手相救,那最后是破产清算还是债务重整,只能像上面说的,由市场说了算。
  而如果一旦到了破产清算那几乎就是最后的挣扎,因为大部分大型国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现金流枯竭”,过去借的债已经全部投资扩厂,变为固定资产,如今这些资产压根卖不出去,当然这个是谁都不想看到的。
  6、民企呢?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是根草,说的就是在这天时地利都没得情况下民营企业就是一根无依无靠的草。有大靠山的国企可能还可以依靠高贵血统优先从银行拿钱,而民企尤其是中小民企则根本无路可走,打断牙齿往肚子里咽,当年借的债,如今流着泪也要还完!
四、债务违约频爆雷给我什么启发?
  首先,我觉得大家要正确的看待债务违约,和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一样,债务违约其实是债务市场存在的必要条件,没有违约的市场就像没有死亡的自然界一样,很难具有一个良好的生态。
  其次对于国企央企,政府不能过度干预,还是要遵循市场的游戏规则。因为国企不像其他所有制企业,完全是靠市场竞争发展起来的。国企在发展过程中,既受到了政府的特殊关照和支持,特别是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也承担了许多其他所有制企业所没有承担过的责任,作出了其他所有制企业所没有作出过的贡献。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还受到过政府的过度干预与影响。因此,国企面临今天这样的困难格局,是历史的、现实的、经济的、行政的因素综合作用所致。把责任全部推给国企,不合理,政府大包大揽,把责任全揽过来,更不合理。
  “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国务院副总理刘鹤的话值得全民深思!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